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從古至今仍延續著,但有時候卻為身心健康帶來困擾。早在19世紀後期的歐洲,就有學者以「臆形恐懼症」 (Dysmorphophobia)來描述一群對於外表過度在意且認為自己醜陋的個案。在現今社會中,我們常以「容貌焦慮」一詞來形容那些對於外貌感到過度擔憂的人,而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中,則以「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作為正式診斷名稱,是屬於強迫症及相關類群中的一項疾病。大致來說,患有身體臆形症的個案對於某身體部位的缺憾感到過度地在意,並產生了反覆、難以控制的強迫性思考或行為,造成日常生活上顯著的困擾。
身體臆形症的個案會對單一或多個身體部位感到不滿意,症狀在不同時期可能轉換至不同部位。最常見的抱怨為臉部及頭部的缺陷,例如毛髪、鼻子、皮膚、眼睛、牙齒等,也有患者會過度關心生殖器官、乳房、腿部。其中一個狀況—肌肉臆形(muscle dysmorphia),幾乎僅發生在男性個案。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的體型太小或肌肉不足,可能會因此過度地健身、節食、使用賀爾蒙藥物,進而造成身體的傷害。
典型的個案會經常照鏡子留意缺陷的存在,或是花過多的時間化妝、打理外表、遮掩身體部位。有些個案則會因為擔憂外表而常與其他人做比較,或尋求他人對自己外貌的肯定。由於對身體外觀感到困擾,許多個案會至各科門診就醫,例如整形外科、皮膚科、牙科、泌尿科等,並多次尋求用手術來校正所在意的缺陷,然而他們對於手術的滿意度通常較一般患者差。個案多半對自身有負面的評價,自信心低落,且造成生活上的障礙,例如拒絕上學、工作缺席、或完全不願出門。發病年齡平均為16-17歲,約有2/3的人在18歲前發病,若未接受治療,病程常呈現慢性化。身體臆形症亦常與憂鬱症、社交焦慮症、物質成癮共病,是需要被關切的重要議題。
關於身體臆形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有完整的了解,過去曾以童年創傷等心理因素來解釋,也或許與追求完美的人格特質有關。由於身體臆形症與強迫症家族史有相關性,該疾病的生物因素可能來自於血清素及多巴胺系統的失衡。
身體臆形症的治療,以藥物治療合併認知行為治療最為有效。藥物治療以血清素機轉的藥物為主,對於難治型個案也可合併低劑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心理治療能夠協助個案覺察及了解認知上的扭曲,逐步修正思考內容,減少對自身的否定,進而改變相關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和醫學美容的發展,我們對於外貌也投入了更多的關注和心力。若發覺自身或他人對於身體外型有著強烈的執著,甚至出現焦慮、憂鬱的情緒時,建議尋求專業的諮詢和評估,透過合適的調整方式,展現出由內而外的自信。
參考資料::
1. Kaplan & Sadock’s Synopsis of Psychiatry 12th edition
2. DSM-5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3.身體畸形性疾患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 張學岭 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