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您好,謝謝您的來信。我們能感受到您目前對工作和未來職涯的迷茫與掙扎。您提出到的問題,都非常貼近許多人遇到的困境。從您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您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也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讓我們從幾個角度來梳理您的困惑。


1. 關於「問問題」

您提到害怕問問題,擔心自己被視為「最有問題的人」。然而其實在心裡深處,您是對自己有期待,希望能夠做得更好,但又害怕自己的表現不夠好,或是會被貼上負面標籤,這同時也是「成長型心態」的表現。提問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問題,而是為了釐清資訊,減少不確定性,並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更是對工作負責的表現。

您提到擔心提出問題後就必須自行解決,這則牽涉到「界線」的建立。適時地說「不」,或是在提問時明確表達自己的困難點,並非不負責任,而是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說不」需要從建立自我價值感開始,相信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同樣重要,不為了迎合他人而犧牲自己。


2. 關於「這會不會只是我想給大家看起來我過得還可以?」

這句話點出了您內心的核心矛盾:外在的「穩定」與內在的「渴望」之間的衝突。您追求穩定的收入,同時也渴望「出去闖闖」。這種掙扎可能源於「社會期待」。我們常會受到「畢業就該找份穩定工作」的社會觀念影響,而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您目前的狀態,就像是為了滿足外界的眼光而穿上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雖然看起來不錯,但穿在身上卻感到束縛與不適。這個「穩定的收入」給了您安全感,但同時也讓您感到「被綁住」。這份「穩定的收入」,是您自己想要的嗎?還是只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這需要您靜下心來,誠實地面對自己。


3. 如何找到「什麼才是自己想做的?」

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沒有標準答案。您提到自己「比較適合活動執行,不適合發想」,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自我覺察!這代表您已經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有初步的了解。

我會建議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來探索:

  • 嘗試「低成本」的探索: 在不辭職的前提下,利用下班或週末時間,參加您感興趣的活動或課程。
  • 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 透過人際網絡,向不同職涯背景的人請益,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和心路歷程。
  • 撰寫「職涯日記」: 記錄您在工作中感到有成就感、有熱情、或是感到沮喪的時刻。這些情緒將會是您了解自己的重要線索。

面對這些困惑,感到迷茫是正常的。這是您成長的必經階段,也是您更了解自己的好機會。與其焦慮,不如將這些情緒視為指引,一步步去探索和尋找答案。

祝您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