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服部在民國112年的統計,國人的10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也就是中風,位列第四名。此外,中風除了會讓患者生活品質受損外,家屬或照護者也須承擔相當的心理負擔。然而,中風後,除了帶來肢體上功能的受損外,其實還有另一個隱性且重大的風險,那就是中風後的憂鬱症。

 

中風後憂鬱其實相當常見,而且對患者的影響有時甚至大過中風本身,但卻是中風照護中比較常被忽略的。研究顯示,中風過後,兩年內的憂鬱發生比率可達將近四成!而造成憂鬱的原因,不單單只是來自患者對於生病的感受而已,而是大腦受損後,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進而引發憂鬱症狀。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嘗試解開中風後憂鬱的生理機轉。目前,討論較多的大概有三種機轉:

  1. 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HPA axis)理論

HPA axis,平常在人體中會利用各種激素調節壓力及情緒,並且會適度地分泌及停止。然而中風後,HPA axis的調節機制將變得混亂,激素分泌無法好好受到控制,進而造成憂鬱症狀。

  1. 神經發炎

中風後,凋亡受損的神經細胞會釋放發炎訊號,而發炎訊號又會反過來影響HPA axis,影響激素的分泌,間接導致憂鬱的發生。

  1. 神經傳遞物質失調

大腦迴路中,神經傳遞物質的正常分泌,比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對於情緒調節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在中風後,受損的腦區,將會阻斷部分神經傳遞物質的路徑,因此造成情緒調節受到影響。

 

那麼,有哪些中風的病人,會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症狀呢?目前針對可能導致發生中風後憂鬱的可能因子,也有諸多研究正在進行中,比如,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中風區域的大小、中風後的嚴重度、患者的基因….等

 

由此可知,中風後的憂鬱,背後是有眾多複雜因素在調控的。值得一提的是,中風病人後續的憂鬱症狀,其實是可以使用藥物治療的。一般來說,可以使用常見的抗憂鬱藥物,像是SSRI、SNRI、TCA等。然而,使用藥物也是有相對應可能的副作用。因此,需要與專科醫師討論用藥策略及風險評估,並進行後續追蹤。

 

綜上所述,中風後的患者,除了面對身體上的不便及生活適應上的挑戰外,其實大腦及身體內也可能正在經歷不可控制的機轉,而導致憂鬱症狀的蔓延。因此,患者或照護者,若發現病人開始出現情緒低落、對原本的愛好突然興趣缺缺、食慾及睡眠發生變化、復健動力低下….等情形,且持續一段時間無法回復時,除了耐心陪伴外,也應請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