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廣泛、模糊、且令人感到不自在的情緒。在一般狀況下,焦慮能讓一個人對即將發生或面臨的危機和壓力採取必要行動,以達到避免威脅或減少傷害的效果。有時焦慮就像一種警報,能促使我們對特定的事件採取必要的措施。舉例來說,對考試的焦慮會讓學生更積極的去準備,以取得較好的成績。

    因此我們可以說,適度的焦慮不是壞事,反而能讓我們對面臨的壓力能做更好的準備,達到更好的因應與表現。

    然而,焦慮除了內在的情緒感受外,亦常會伴隨著一些生理上的改變,常見的如心悸、血壓上升、坐立不安、頻尿、腸胃蠕動加快、流汗增加等。當一個人焦慮的程度過高時,上述的生理反應就可能變的過度,就像我們常聽說的『自律神經失調』。以前面準備考試的學生這個例子來看,當一個學生焦慮過度而造成腹瀉,則會影響他的考試(即便原本準備非常充分應能獲得高分)。因過度的焦慮而造成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功能(如學業、工作、人際關係等)受損,在醫學上便達到『焦慮症』的診斷。

    廣義的焦慮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精神科疾病,其終生盛行率超過20%,甚至可能高達30%。焦慮症包含多種不同樣貌的診斷,其中較常見的包括: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懼曠症、社交恐懼症、與特定對象畏懼症等。輕微的焦慮症能透過良好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學習放鬆技巧、避免刺激性飲料和菸酒等方式來改善。然而,嚴重的焦慮症則需接受專業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兩大範疇。

    藥物治療的模式依每位個案不同的情況有所差異。症狀相對輕微,或是只在生活裡很少遭遇的特定情境感到焦慮的人(如出國旅遊搭飛機時),可以在面對焦慮情境時服用備用的抗焦慮藥物即可。而症狀較嚴重,或是經常出現造成日常生活飽受困擾的個案,則建議評估是否需要固定服用一段時間的抗憂鬱藥物,搭配短暫使用抗焦慮藥物,以達理想治療效果。

    心理治療也對個案有很大的幫助。以認知行為治療的概念來說,減少焦慮的治療目標為協助個案停止對焦慮情境的規避行為。過程中透過指導個案降低情緒過度警覺、調整會造成焦慮被放大的功能不良認知,以及有規劃地練習逐漸暴露於所畏懼的情境。

    總結來說,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都能改善焦慮症狀。部分個案需要兩種治療共同協助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建議有嚴重焦慮困擾的民眾可以到身心科諮詢,討論適合您的治療方式。

 

    以下是一位真實案例。

    王小姐,擔任國中老師多年,教學認真頗受學生與家長肯定,亦曾被選為優良教師。一年前在學術研討會上擔任講師,但當天因過度緊張而造成表現失常。在那次的事件後,王小姐開始出現顯著的焦慮症狀:每天情緒都顯得焦慮不安,幾乎每晚都無法安睡,上課前總是感到緊張、坐立難安,還有最讓她困擾的頻尿。一開始認為是泌尿道感染造成,但多次就醫皆未改善。到後來她甚至每堂課前都一定要去上過廁所才能放心。此外她也感到變得很容易疲倦、肌肉緊繃、注意力和記憶力都變差了,而且對許多生活中的瑣事都很容易過度擔心。對此深感困擾的她在同事的建議下到身心科就診,經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

    經過門診治療,王小姐的情緒放鬆許多,夜裡也能一覺到天亮。讓她驚喜的是,她不再為頻尿這件事感到困擾,現在的她不必每堂課前都要跑一趟廁所。她的工作表現不再受焦慮症狀影響,生活品質也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