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大家聽到心理師的第一反應常常是「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很可惜,心理師不會通靈,不會心電感應,就像你我一樣,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這樣一個「普通人」,跟他晤談50分鐘就要價2000元台幣不等,不能殺價,不能「試用」,到底心理諮商跟一般聊天有什麼不同?「我真的應該花這個錢,把我的私事告訴一個陌生人嗎?有什麼幫助嗎?」這是很多人會有的困惑。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迷惘的經驗?「我到底要還是不要? 走還是不走?這個決定可以不可以?」到處問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是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或是,我很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可是我就是動力很低,內心過不去,求神拜佛得到一個答案也許比較安心了,可是,焦慮就像剪不斷理還亂的前世情人,沒兩天又來死死糾纏,甚至短暫影響了食慾和睡眠。

還有,有些人有些事就像我的眼中釘掌中刺,我只要遇到就不舒服,但是,在職場、在家中,抬頭不見低頭見,又避不了,真的好無奈好煩。

     如果你有以上的煩惱,恭喜你,那麼你是來諮商的好人選!諮商除了幫助心理疾患如焦慮、憂鬱、強迫等症狀恢復到不影響日常的正常功能,更大宗的服務對象其實是針對有心理困擾的一般民眾,也就是生活中你能想到的大小事全部都可以找心理師談!

     那麼和心理師談和一般朋友談有什麼不同?心理諮商是在限定的時間裡,讓你可以全心全意,不受打擾的專注在自己身上,你不用擔心像和朋友隨聊一樣,談一談話題失焦或是得到有幫助卻用不上的建議,有時候還要經歷不被理解、被評判的感覺。

我們的困擾來源其實和自己的認知信念、價值觀、願望、內心衝突有關,這些是由我們過去的生活經驗形成的,心理師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可以相對有效率地和你一起找出困擾對你的個人意義。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處理生活的挫折,有時候方法太過單一,原本有效的方法就會在其他情境失靈。當你認識自己處理挫折的方式後,心理師會和你一起發展更有彈性的應對方式,使你能多方位的面對心理困擾,這個歷程是和朋友、家人的談話很難涉及的內心領域。

    例如,有一個人的困擾是,他和男友常常吵架,使他很懷疑目前的戀愛關係適不適合自己。經過諮商的開展,他舉例,當男友拿起手機做自己的事,他就會不開心,男友看到他的不開心也覺得莫名其妙,兩人常常陷入這種日常紛爭裡。隨著心理師的引導,他發現男友用手機的個人意義是『不在乎自己』,這個認知信念讓他回想到小時候父母總是很忙,一有客人就拋下他,他常常感覺到自己不被在乎,可是,他怕表達這種感受會被父母當作不乖的小孩,所以他從來都沒有和父母說。男友看手機又激活了從前那種『別人比我重要』的感覺,因為怕父母覺得自己不懂事,所以養成了壓抑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以至於看到男友的行為悶悶不樂,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開心,只能禁止男友玩手機,變成男友眼中的無理取鬧,進而吵架。當他知道原因後,他鼓起勇氣和男友確認『你看手機是不是因為不在乎我?』他很驚訝的發現,男友並沒有這樣的意圖,反而因為知道了以後,就不在他們獨處時使用手機了。他也因此意識到,生活中大大小小讓他悶悶不樂的事都跟『不被在乎』有關,這是他自己的主觀感受,很多時候事實和他的感受不一樣,他學會了,先把主觀感受放一旁,去確認事實後再來判斷,他的生活也少了好多悶悶不樂和誤會,不只是和男友的關係,其他關係也改善了。

    有時候一兩次的諮商就能找到困擾的意義,更多時候,人的內心複雜度會使歷程像福爾摩斯辦案一樣,需要多次的諮商來抽絲剝繭,他不像法律問題,白紙黑字,有絕對確定的答案,每個人需要探索問題的諮商時間不同,他需要至少一節50分鐘的時間先來『了解情況』,光是『了解情況』就在顯示心理師的價值,這也是諮商沒有試用的原因。

    有些人在『了解情況』的過程中,知道了個人意義,他當下就知道怎麼做了,他只需要單次諮商,更多時候,一個線索帶出另一個線索,會讓一個人對自己的困擾起源更有興趣,而需要更多次的諮商。在長程40次以上的諮商中,求助者甚至和心理師之間的互動會重現求助者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求助者透過關係的再現更深刻的感受到過去的經驗是如何影響此時此刻的經驗,這種震撼力不是短期諮商可以比擬的。

簡而言之,只要有心理困擾的人,人人都可以來諮商,但諮商的頻率、次數、方式需要看議題的複雜度還有個人的預算和心理師討論。那,沒有諮商可以嗎?當然可以。自助和求助,都是殊途同歸,求助者可以透過自己閱讀、寫日記、旅遊、運動、聊天等方式幫助自己覺察和增加對生活適應力。就像健身一樣,可以自己簡單的運動維持身體機能,也可以在專業人士的輔助下系統性的運動,保健身心。但是,如果你的心理困擾已經對自己或他人產生嚴重的干擾,無法靠自助來幫忙時,不要忘了時找一位心理師協助喔!

傅詩茜   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