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瑜是位大學生,前來諮商時訴說著她與媽媽之間時常發生的困境。小瑜說,昨天早上她正趕著出門參與重要的考試時,媽媽叫住了她,告訴小瑜她現在心情很煩亂、不知道該怎麼做,希望小瑜可以聽她說話、幫他想辦法。小瑜很擔心再不出門就會趕不上考試了,但是看見媽媽苦惱的神情,小瑜感到不忍,因此雖然覺得為難但仍留下來傾聽媽媽訴苦,直到小瑜感覺到此時離開,媽媽不會感到失望或失落,小瑜才放心地離開。離開家後,小瑜開始為剛剛的選擇感到懊悔,甚至在經歷多次相似的互動後,開始對媽媽產生氣憤與厭惡的情緒,也對自己一而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行為感到很挫折。

 

對於需求的覺察與表達,是和他人維持良好關係以及關照自己的重要能力。然而,有些人較難覺察到自己的需求,或者雖然可以意識到自己的需求,但卻時常忽略它,這些人通常很容易感知到他人的需求與感受,並且只要留意到他人可能的需求,便會反射性地希望能夠即刻滿足對方,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

 

由上面小瑜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沒有正視自己的需求時,不僅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也會讓我們對於這段關係的感受開始產生挫敗、苦惱的感受。另外,當我們時常壓抑自己的需求,長期下來也很容易累積委屈的感受,進而出現自責或責怪他人的情緒,如同上述例子中,小瑜可能在重複經歷相似的狀況後,出現「我為什麼每次都會把事情搞砸?」或「媽媽怎麼老愛扯我後腿?」等念頭。

 

我們可以如何覺察自己的需求呢?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由觀察情緒開始。多數時候我們都會排斥負面情緒,覺得不舒服、不喜歡,因此想要趕快驅散它。然而,情緒其實隱含了許多重要的線索,透露了我們內心真實的需要,例如:"生氣憤怒"常常暗示了我們的權益或價值觀被侵犯或違反了;"焦慮害怕"顯示我們可能遭遇威脅或危險;"悲傷難過"則反映了我們可能失去珍視的人事物。因此,當我們不急著趕走情緒,而是好好地看見、認出它,好奇情緒想要提供哪些線索給我們,就可以幫助我們覺察到現在可能的需求。

 

在我們覺察到情緒線索指出的可能需求後,我們可以重新評估現在的情境,包含外在/他人有哪些需求、我的內在有哪些需求等,以及這些需求的輕重緩急、有沒有其他折衷替代的因應方案等,評估過後再選擇較適當的回應。

 

在上述小瑜的例子中,我陪伴小瑜檢視當下他的多種情緒、看見情緒背後的需求,包含對趕不上考試的擔心以及對於媽媽獨自面對困難感受的不捨。當小瑜可以同時正視這兩種感受與需求,而非忽略自己的、僅看見媽媽的,小瑜便可以更全面地評估當下最好的選擇。

 

邀請你在下一次出現負面情緒時,先不急著趕走它,聽聽他想告訴你有哪些需求受到侵擾了!

 

By 陳瑋琳 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