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與孩子有約,當孩子的大玩偶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孩子很早就會接觸到電腦、手機,也會從網路上接收到各式各樣爆炸性的資訊,讓孩子年紀輕輕就似乎可以講出很多「成熟」的用詞,但實際上都只是以文字來「加重」自己的年齡,並非真的進入到足夠成熟的階段。
而現在的父母大多都有足夠的學識,都會希望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因上個世代的家庭教育影響,仍在親子互動中產生許多不經意的衝突,而孩子也會比過去的父母伶牙俐齒,會舉出許多的「道理」來反駁父母(但其實並不符合當下情況或是明顯的詭辯)。
「不知道」、「隨便/都可以」、「嗯」孩子在回應父母時,眼睛仍沒有離開電腦或是手機,讓父母的情緒很容易就被挑起,認為不受到尊重或是被敷衍,而這些都是在實務工作中最常聽到的父母抱怨部分。面對這樣的父母,心理師通常會引導注意力能從「孩子」身上轉到「自身」,因為如果能從自身做起,才能有施力的點,而不會陷入一種要孩子改變卻深感無力的狀況。
1.「溫和且堅定」的態度會是父母要嘗試練習的,因為情緒是第一個出現且最容易被注意的點,但其實內在的部分才是需要被看到的。孩子的情緒控制中心基本上尚未成熟,而大人理論上應該是比較能控制的(但常常會是相反過來的情況),因此若孩子與父母有產生不愉快、火藥味的氣氛時,父母可以先離開現場,讓自己(重點是自己)的情緒強度有所下降、較為和緩時,再回過頭溝通,這樣才不會讓父母與孩子都是在情緒上爭執,而忘卻最一開始的關心或是照顧。當情緒和緩,就能以堅定的態度來與孩子討論,而這堅定也包含了「信任」,讓孩子能夠信任父母的話(例如:說實話我不會責怪你),以及父母也能信任孩子自己的決定,在這樣雙方信任下,就能逐漸建立起一種共同的默契。
2.「同理孩子的感受」是一個與孩子溝通互動時很重要的部份,因為孩子不一定能順利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以生氣代替害怕/恐懼、以吵鬧代替關注),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時,能先穩住自身的情緒,並且試著詢問孩子當下的情緒(例如:你現在覺得很害怕是嗎?),這樣就能讓孩子慢慢穩定情緒,並且能進一步的處理問題。但要注意的是,「同理不代表同意」,同理孩子的情緒但其錯誤的行為(例如:摔玩偶、破壞物品、大哭大鬧等)是需要引導的,因此可以在孩子情緒較為冷靜時,與孩子討論若下次再有這樣的情緒,可以用什麼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或宣洩。
以上兩點,提供給現在E世代的父母,因為現在的父母都開始練習覺察到上一世代的傳統高壓教養方式,並不適合現在的孩子們,且也會希望能與孩子建立不一樣的親子關係,故這兩點若能開始練習,相信對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有所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