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台灣聯合報2010年4月23日健康醫療版)
身為一個兒童心智科醫師,我總是習慣從孩子走進門診的那 一刻起,就開始觀察孩子的問題可能是什麼,因為從孩子踏進診間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互動,都會透露出很多線索。這天被媽媽帶來門診的小國,就是從一進門, 就用肢體語言告訴我:他是一個特別的孩子。小國會對我的打招呼有回應,但他卻很難把眼神跟我對在一起;當我把蠟筆拿給他、告訴他可以畫畫的時候,小國也沒 有跟隨我的視線,一起看著蠟筆。
「來,看這邊!」我拿起一個玩具,想要吸引小國的注意力。一般的孩子會看我一下、或看玩具一下,但 小國只是眼神飄啊飄。儘管我知道他努力在回應我,但他還是有一些先天的困難,讓他沒辦法被我吸引、然後跟隨我去注意同一個物品。小國的困難,就是他不容易 有分享式注意力。
分享式注意力,是孩子在九個月大以前,就應該擁有的一種能力;他們可以跟他人四目相對,也可以在自 發或被引導之下,去察覺到別人視線的焦點,並一起來關注那個焦點。從孩子會不會跟父母一起看奶瓶或玩具,孩子對於大人的逗弄有沒有反應,就可以試著觀察孩 子對於事物的分享式注意力。如果孩子不能夠聚焦在大人要他注意的事物上,父母就該開始小心:孩子是不願意理會大人,或者是缺乏這樣的能力。通常有著自閉特 質的孩子,會缺乏分享式注意力,若能早期發現,盡早接受早期療育介入協助,對於將來這些能力的培養,會是很重要的。
小國的媽媽,其實很早就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問題,也早就開始處理孩子的自閉特質。我也陪著小國的媽媽一起看到這些年來的早期療育的成效,在小國身上展現的 進步,讓小國越來越有動機,去克服他的缺陷,加入別人的世界,注意別人也在注意的事物。而擁有較佳的分享式注意力,也是自閉特質能有進步空間的重要指標。 所以,下次陪小嬰兒玩的時候,要多看看孩子的視線往哪裡看囉!
陳煥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