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是病嗎?

 

一位20歲初診男性與父母一同就診,一進診間父親便焦慮得說:「醫師,請你救救我的孩子,他一直堅持自己是同性戀者,我們不管怎麼勸他都沒用,請你幫我們診斷他是什麼病要如何治療」,20歲男性個案則顯出不耐的神情對父親說:「我沒病,是你們不了解我」,眼看一場家庭糾紛就要在診間上演,做了緊急處置後雖然暫時平息彼此的怒氣,相信相同的戲碼仍會在碰觸這個議題時再度上演。隨著同性戀的曝光,大家對同性戀似懂非懂,因此有不少人常誤認兩位同性過從甚密,就以同性戀的標籤貼在對方身上,也反應出國人普遍對同性戀的認識不足,藉此機會,來說明什麼是同性戀,讓大家有一種正確的認識。

1. 同性戀是不是不正常,不自然?

從人類的性傾向而言,異性戀者佔多數,同性戀者是少數,但是少數並不代表不正常。以自然生態的觀點來看,在自然界中,就算是同一種生物也是會有各種變化,多樣化的生命型態,才真正符合自然法則。對同性戀者來說,喜歡同性是自然的事,硬要她/他們跟異性在一起,才是痛苦而不自然的。

2. 同性戀是不是一種病?需不需要去看心理醫生?

同性戀不是病,更不是心理變態。早在一九七十年代,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和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就已經否定了同性戀是一種心理或精神障礙。反倒是在華人社會中因為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讓同性戀者的父母承受莫大的壓力,而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同性戀者的父母如果過度自責、憤怒或不安,應找人談談,或尋求專家協助。

3. 造成同性戀的原因為何?

這要分成生理基礎及心理因素兩方面來看,就生理基礎來看目前傾向認為同性戀者的大腦下視丘區域結構和異性戀者有差異;另外如果兄弟是同性戀的話,則52%的同卵雙生、22%的異卵雙生有機會成為同性戀,這結果表示同性戀確實具有遺傳上的意義。心理因素方面在早期是認為男同性戀的家中有專橫霸道的母親或是懦弱的父親,而女同性戀的家中,可能有亂倫行為,或是家長強調「性」的罪惡等不健全的思想,影響對異性的正常想法,但這些理論目前仍非定論。

4. 同性戀者是不是沒遇到好的異性對象或因為跟異性交往失敗,才變成同性戀?

同性戀者從小生長在以異性戀價值觀為主流的社會中,被異性戀父母扶養,身旁朋友也多半是異性戀,如此耳濡目染,也沒有「變成異性戀」,可見性傾向無法被「改變」。況且在以異性戀為主的社會中,找異性戀人比同性戀人輕鬆多了,很少人會因為和異性交往失敗,而自找麻煩當同性戀者,通常是發現自己比較喜歡同性,才會認可自己同性戀的身分。那種「還沒有遇到好的異性」、或者「與異性交往受挫」的看法,是因為將異性戀當成唯一性傾向而產生的迷思。

5. 精神科醫師在同性戀議題上扮演何種角色?

人類無法選擇自己成為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對於很多人來說,性傾向在青少年時期當還沒有任何性經驗之前就已經形成了。所以基本上精神科醫師不是用來證明個案是不是一名同性戀,因為同性戀不是病就沒有任何診斷需要,更沒有人會為個案下任何證明。但個案會在COME OUT的過程中出現許多的衝突困擾,甚至影響到情緒與人際關係,更嚴重也有自殺的可能。這個時候就亟需要有專業的醫療人員來協助個案,除了獲得支持外,更可以和個案一起澄清問題讓個案及關懷她/他的人可以更瞭解個案的狀況,為個案做最適當的處置。

吳宛珍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