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身心科經常出現的畫面是憂心忡忡的家長帶著青春期孩子出現在門診,很多時候,家長陳述已經看了神經內科、腸胃科、家醫科…等科別,都說孩子沒有甚麼問題,但只要提到要去學校,就會開始說這裡痛、那裏痛,最後被各科轉介下,只好來到身心科。孩子可能發生了甚麼事呢?
青春期的孩子,處在一個由孩童成長至成人的轉化期。這個時期,其實會經驗不少任務,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層面,簡要來說:
- 賀爾蒙與腦部變化:體內激素起伏會讓孩子在情緒行為具高度變動性,有時你會看見孩子情緒外顯、樂於與人親近共享,但有時又容易退縮回自身界線,不太想與人接觸;另一方面,腦部裡,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也在這個時期變得較為敏感,讓孩子在面對小事的情緒變得較為起伏、衝動性高,但又因為掌管理性的前額葉發展較慢,所以會做出一些自己後來想想都匪夷所思的判斷。
- 自我認同建立:這時期的孩子,其自我認同的範圍會從家庭、師長擴張至同儕、網絡,向外尋求認同的需求將會急遽升高;同時,內在處於兩極間擺盪:自我期待及自我挫敗(概念取自過曝世代一書),孩子具高度自我期待,但又因為生命經驗尚不足,在遇到挫折時,又相當容易擺盪到自我挫敗的位置,內在經常在兩極中擺盪,是一個需要找到自身定位的時期。
在如此不穩定的時期,孩子又將面對外界無數挑戰,不論是難度上升的課業、複雜的人際關係、還是過多的網路訊息,可惜的是在這些困難裡面,很多時候,孩子是不知道該如何求助的,特別是面對自己的負向感受,例:挫折、失敗、害怕、擔憂,孩子往往不知道這些經驗是否可以拿來跟大人說,爸爸媽媽會重視嗎?爸爸媽媽會在意嗎?爸爸媽媽能夠理解嗎?還是這些情緒是我應該自己處理的呢?
當無法處理時,那些情緒不小心就逐漸逐漸一滴一滴在心裡積累起來,越來越難說、越來越不知道怎麼說,逐漸影響到食慾、體力、作息或是疼痛…等,如果今天遇到孩子有情緒起伏的情況時,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 給予充分時間:一般挫折下,孩子可能會在2週到1個月的時間內逐漸復原,我們不急著要去介入任何舉動,可先以觀察數天為主。
- 保持開放性,給予探索空間:觀察數天後,我們嘗試保持開放、不批判、不評價的態度,傾聽孩子訴說自己可能遇到了甚麼樣的困難,並表現陪伴支持的態度。
- 傾聽並同理:當孩子願意告訴我們時,我們要做的任務是好好認真地聽,回應孩子的感受;同時,思考怎麼讓孩子感覺好一點,讓孩子陳述需要我們怎麼支持與行動,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任何決定。
如果在上方的步驟中,遇到了困難,不論是與孩子的溝通還是家長自身逐漸累積的情緒壓力,或許可以來跟心理師聊聊,探索親子間未注意到的部分也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