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與社會的變遷,老人憂鬱症不僅需要醫療人員的參與,更需要廣大民眾的重視。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 21 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由於近年來關於憂鬱症衛生教育的推廣,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已較不諱疾忌醫,甚至對於輕度或較不典型的憂鬱症狀,如持續的煩躁、鬱悶、看什麼都不順眼等等,都知道要求助專業的精神科醫師,以避免讓憂鬱症狀破壞了自己的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


台灣目前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 11.15% ,依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早已邁入高齡化社會 (65 歲以上人口超過全年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七以上 ) ,而老人在身心上的調適較年輕人差,加上社會的變遷、支持的減少與失落的增加,使得老人往往更容易罹患憂鬱症;然而由於社會的偏見,誤認老人面臨較多的失落與憂鬱是理所當然,更造成診斷上的被低估與治療上的不足。當自殺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時,高危險群的老人憂鬱症患者,更需要大家的關心與協助就醫。


就國內外的統計報告可知,老人罹患憂鬱症狀的比例較一般大眾為高 ( 約 25% 至 45% 不等 ) ,近年來台灣社區老人的憂鬱症盛行率則約為 10% 至 25%( 依地區與族群而有所不同 ) ,而老年人常有的生理疾患 ( 如中風、癌症、關節炎、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 ) 、喪偶、低社經階層、社交孤立等皆是老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老人憂鬱症的特點包括:易被誤診為其他生理疾患、或以為是一般老年人失落或懷舊的正常反應 ( 如親友過世、年華老去、身體狀況不佳、退休後心靈空虛 ) 、再發比率高、老人家容易強調身體抱怨也容易合併慮病現象或焦慮的症狀等等。 您身邊有長輩 對原本有興趣的嗜好或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嗎?有 許多生理的不舒服 (如便秘、身體酸痛、全身虛弱無力) ,但身體檢查的結果卻無法解釋其身體不適症狀嗎?這些都是為人晚輩所應注意:長輩有可能罹患了憂鬱症;特別是一些老人常見的症狀,例如: 失眠 ( 如入睡困難、多夢、易醒或半夜醒來即無法再入睡 ) 、 食慾或體重的改變 ( 常為減少 ) 、提不起勁與容易疲累等 ,更易被誤認為是身體問題或一般老年人的自然反應而忽略就醫,以致症狀惡化甚至發生自殺的悲劇。所以為人子女者即使繁忙,尤須對家中的老人家給予更多的關注,當其透露出有人生乏味或自殺意念,必須儘快送醫治療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老人憂鬱症較一般成年人有較高合併精神病症狀的機率 ( 如:被偷妄想、被害妄想、聽幻覺 ) 。而有些老人患者因攝食量少甚至完全不吃,更可能合併譫妄症 ( 一種急性的精神混亂狀態 ) ,患者會意識不清,可能胡言亂語、激躁不安,甚至出現幻覺;譫妄症必須儘快處理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死亡。


在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個別心理治療、團體治療與家族治療亦是可以使用的方式。使用藥物治療之前,需醫師詳細評估目前使用之所有藥物 ( 含治療生理疾患的藥物 ) 與未用藥時之狀態;治療老人憂鬱症的藥物除了起始劑量較低,調整的速度較慢,也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達到療效之外,其維持治療的時間也需要較長,更須醫師時常加以評估其療效與副作用;而新一代抗憂鬱症藥物的研發,也提供治療上更安全的選擇。


對於罹患輕度憂鬱症的老人,也許因其不自覺而未就醫或因老人家較固執而不願就醫,但為了避免造成其生活品質的戕害甚至症狀的惡化,家人實應趕快帶長輩至專業的精神科門診就診,除了可提供抗憂鬱藥物與心理治療並促進其正向認知之外,更可減輕家屬的擔心與負荷。重度憂鬱症,則多須住院治療。然而對一般的老人家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應是晚輩的尊重與關心吧!

 
謝青宙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