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睡症(narcolepsy)是一種慢性疾病,導致白天過度嗜睡,及其他因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睡眠異常而產生的症狀。當大腦中的下視丘(hypothalamus)無法正常分泌食慾素(orexin),致使其濃度降低,或因此缺乏食慾素,就會產生第一型猝睡症。食慾素是一種內分泌激素,協助人體維持清醒和控制快速動眼期睡眠。在第二型猝睡症中,體內食慾素濃度並未降低,確切病因尚不清楚。

症狀

  • 白天過度嗜睡:患者無論是坐著或從事日常活動,都經常會不自覺睡著,在小睡休息片刻後,通常會感覺比較好,但在接下來數小時內,嗜睡症狀就會再次出現。
  • 睡眠週期異常及其他睡眠障礙:正常睡眠週期可大致分為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與快速動眼期,所謂快速動眼期也就是作夢的時候。一般而言在晚上入睡後,會先進入非快速動眼期,約九十分鐘後才會進入快速動眼期。但在猝睡症患者,快速動眼期不但會在白天出現,且在晚上入睡後,會很快就直接進入快速動眼期。此外,患者也常有其他睡眠相關症狀,如鮮明夢境、入睡期幻覺、睡眠中斷、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等。所謂睡眠癱瘓,是指患者在剛入睡不久或從睡眠中剛醒來時,出現身體或四肢無法移動的現象。
  • 猝倒(catalepsy):患者會突然出現短暫的肌肉無力,稱為猝倒,且只有第一型猝睡症患者會出現猝倒症狀,第二型則不會。猝倒的產生,是來自強烈情緒的誘發,且通常來自正向情緒,如開玩笑或大笑,致使患者的臉部、頸部、四肢出現暫時性的肌肉無力或麻痺。當猝倒症狀嚴重時,患者會突然昏倒,醒來後仍持續感到肌肉麻痺或無力,時間可長達一至二分鐘。

流行病學與危險因子

全球每十萬人中,約有25至50個人患有猝睡症。症狀通常在7至25歲就開始出現,然早期診斷並不容易,通常是在症狀出現幾年或甚至幾十年後才確診。猝睡症可能與肥胖、兒童性早熟、抑鬱、生活品質下降關。如果不進行治療,患者可能會感到自尊心降低,在就學、就業上出現困難。

診斷

診斷猝睡症的相關檢查包括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gy, PSG)、白天多次入睡檢查(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等。在進行白天多次入睡檢查時,患者必須在一天內,每二個小時一次,反覆進行五次入睡檢查,每一次檢查歷時二十分鐘,檢查進行時,患者在施測者引導下嘗試入睡,並由施測者觀察其腦波變化,若患者很快就入睡,並且在五次檢查中出現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快速動眼期睡眠,則可據此診斷為猝睡症。此外針對某些個案,測量腦脊髓液中的食慾素,若濃度降低,也可診斷為猝睡症。

治療

猝睡症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相關藥物治療如 modafinilarmodafinilsolriamfetol 等皆為處方用藥,必須由醫師評估後開立,可協助病患改善日間過度嗜睡。猝倒和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則可考慮用 fluoxetinevenlafaxine 等抗憂鬱劑治療。針對食慾素低下或缺乏的患者,替代食慾素的藥物正在臨床試驗中進行研究。行為治療方面,建議安排固定的日間小睡時段及夜眠時間,並搭配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習慣。認知行為治療、諮商、病友互助團體也可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