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診斷憂鬱症可以依據美國精神學會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或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診斷標準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二種。先簡述如何診斷輕鬱症:
- 根據DSM-5:
- 持續性憂鬱症 [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是指DSM-IV中定義的慢性鬱症(chronic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輕鬱症(dysthymic disorder)兩者的合併現象(consolidation)。
- A.一天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覺得心情憂鬱,至少持續兩年。(是主觀的報告或由他人觀察得知。) 註:在兒童和青少年,心情可以是易怒的情況必須至少為期1年。
- B當感到憂鬱時,同時出現下列兩項(或更多)症狀:
- 食慾變差或吃太多(overeating)。
- 失眠或嗜睡(hypersomnia) 。
- 無精打采或疲勞。
- 自卑。
- 專注力差或難以做決定(difficulty making decisions)。
- 無望感。
- C.在出現困擾以上的2年間(兒童或青少年的話1年),此人出現同時符合A和B的準則症狀為期為2個多月。
- 根據ICD-10:
- 輕鬱症(Dysthymic disorder):慢性憂鬱情緒,發病期間至少數年以上。其嚴重度、或單次憂鬱期間,不符合輕度、中度或重度復發憂鬱症的診斷準則。
臨床上,要診斷憂鬱症,並不只是個案主觀認定有以上症狀即可,還需要問診與觀察才能評估。除以上診斷準則外,排除(輕)躁症、精神病症、使用物質或生理病況後,還需要達到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才能診斷。詳細觀察前段內文,輕鬱症並不是指輕度憂鬱症,而是一種持續狀態,憂鬱症狀出現的時間佔據大部分的生活。
在診間常見病人會認為,認為”輕鬱症比較輕微、好治療,甚至不用治療就會自己好…” 。目前研究顯示,多數輕鬱症個案開始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就有症狀,且在20幾歲左右發作。晚期發病較常發生在中老年族群。較常見單身、低收入、年輕人。
輕鬱症患者常在經歷多年、甚至十多年症狀後才開始尋求精神科協助。研究指出輕鬱症個案約有20%會成為重鬱症、15%會成為第二型雙極性疾患、低於5%會成為第一型雙極性疾患。
目前治療認為結合藥物及心理治療是最有效的。藥物治療方面,如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SSRI)、Venlafaxine、Bupropion都是有效的治療選項。心理治療方面包括認知治療、行為治療、Insight-Oriented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人際心理治療、Family and Group therapy等等。目前資料顯示有10%~15%初次輕鬱症個案在一年後緩解(remission),25%輕鬱症病人無法完全復原(recovery)。整體而言,早期治療預後還是很不錯。
一般民眾可以運用簡式健康量表(BSRS-5、又稱心情溫度計)來自我評估最近一周以來的身心狀況。如果發現有中、重度情緒困擾,建議尋求精神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