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病人在診間問我說:「醫師,吃安眠藥會不會依賴啊?很怕會戒不掉。」這個擔憂似乎讓很多飽受失眠症狀所苦的人對精神科敬而遠之,也讓很多鼓起勇氣前來就醫的人在治療中途因擔心而自行中斷治療,但仍苦於失眠對生活造成持續的影響。為了解答許多人的疑惑,在這邊就來做一點解析吧!

很多人到精神科診間跟醫師說明自己的狀況,都會說「我失眠」,希望醫師開一些好睡覺的藥,解決自己的失眠症狀。然而大部分有失眠問題的人,其實都不是「純失眠」,大多是因為生活中的各種壓力造成了神經系統的傷害,引發情緒不穩定和焦慮度升高才導致「繼發性」失眠,也就是說,這些失眠是因為情緒、焦慮問題而造成的症狀。所以醫生在診間裡詢問病患時,除了要釐清失眠的型態為何,也都會試圖要去找出,是不是病患的情緒、焦慮度出了問題?

一開始要改善失眠症狀,或許不難,醫師只要選擇開一個合適的安眠藥,病患通常都能獲得好眠。但是如果病患失眠症狀的源頭―情緒、焦慮問題沒有獲得解決,那開立安眠藥其實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症狀治療法,病患可能在頭幾天的好眠過後,便會開始抱怨為什麼藥效變弱了,失眠又復發了?這時若將安眠藥的劑量往上調,或許病患又可以讓好眠多個幾天,但接著失眠又將再度出現,更長期下去無論是藥劑量繼續增加或更換藥物,失眠的症狀都恐怕很難完全改善,但不吃又睡不著,讓病患對於要不要吃安眠藥真是左右為難,這時候也就印證了許多人所說的「吃安眠藥會愈吃愈重」。

所以當醫師如果問診時,發現一個人的失眠其實是因為他的情緒、焦慮問題所導致的,那麼醫師便會詳細釐清,是不是有外在的生活壓力造成情緒、焦慮度的不穩定?現在的外在壓力對一個人的情緒、焦慮度造成了多大的影響,是否有失眠以外的其他症狀、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是陣發的還是持續的?如果經過評估後發現外在壓力是暫時性的(例如住家附近有工地在施工)、失眠與其他症狀的程度不太嚴重,醫師就可能只開立安眠、鎮靜藥物給病患短期使用,讓病患撐過生活中的小亂流;但如果外在壓力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化解的,而病患的情緒、焦慮症狀又有一定的嚴重度,那醫師便會建議病患要使用「抗憂鬱劑」來把情緒、焦慮度做根本的改善,將失眠的源頭問題解決了,失眠才有機會完全改善。

然而抗憂鬱劑的作用不像安眠藥一樣可以立即產生效果,需要時間讓抗憂鬱劑來修復神經系統的損傷,那在等待抗憂鬱劑藥效發揮的過程,對病患而言要忍受失眠是非常煎熬的,因此醫師通常會開立安眠藥物給病患暫時改善症狀。但只要病患的整體狀況有逐漸改善、醫師判斷抗憂鬱劑的效果已經發揮作用時,醫師便會鼓勵病患開始慢慢減少安眠藥物的劑量,因為若病患根源的情緒、焦慮問題有獲得改善,那失眠的程度也會跟著減緩,需要使用的安眠藥劑量也就可以減少。順利的話,病患可以完全停用安眠藥,或只有偶發失眠的時候再加強使用即可。

那什麼情況下可能會沒辦法成功停用安眠藥?除了上面所說「治標不治本」的治療法之外,如果病患不夠積極規則服藥或中斷治療,根源的情緒、焦慮問題沒改善,那失眠便還是需要仰賴使用安眠藥,甚至需要加量;但如果進入治療前的情緒、焦慮問題嚴重度較高―可能是外在壓力真的很大而造成症狀嚴重度高、太晚接受治療使得嚴重度升高―即便經過積極治療後,仍然可能會有殘餘的失眠症狀,那麼安眠藥便可能仍需要長期使用來改善睡眠品質。

因此,若你有失眠之苦需要求醫,要記得失眠通常不是只要吃個安眠藥好睡幾天就可以一勞永逸,建議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近期有外在的生活壓力、自己的情緒、焦慮度是否不穩定,以便與醫師進行討論,切勿覺得醫師問那麼多失眠以外的問題沒有意義,因為這些問題將可能是讓你能夠不再依賴安眠藥而獲得好眠的重要線索!

郭家穎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