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暴力對兒童的影響
邱盈潔 諮商心理師
暴力的定義十分廣泛,像是肢體行為、語言挑釁、疏忽照顧或是情感忽略等。一般而言,我們都清楚暴力極需避免,然而,卻未必了解對成長中的兒少之實際影響,也許可以先試著從大腦的結構進行認識。
大腦系統
人類的大腦十分複雜,龐大的腦部系統各司其職,但運作模式是相互關連。
維持人的血壓、心跳、呼吸頻率及體溫等生理機制由「腦幹」主責;當腦幹發揮功效時,「間腦」便能感受到肚子的飽與餓、體溫的高或低、睡眠、呼吸的急促與緩慢等機制;「邊緣系統」則是作用於對人事物的情緒感受、反應調節、動作敏感,這些都是與他人互動或依附的基本面向,因此邊緣系統可說是大腦的情緒中心;以上所述腦部效用,都是協助抽象或具體思考、行為選擇、人際溝通或現實判斷的基本,也就是「大腦皮層」的主要功能。
因此,不妨將大腦的執行作業視為一層又一層地連接著,任何一個環節出狀況,都可能使整體受到破壞。
成長中的兒童,大腦透過大量吸收外在的訊息與刺激,急速地發育著,倘若曝曬在過度驚險與激烈的情境裡,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暴力情境下的大腦反應
若是處於強烈情感張力與衝突行為的場域裡,「腦幹」會促使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與全身緊繃的現象;「間腦」因應這些條件而提高警覺性,以確認要進行戰鬥或是逃離,並為此做好預備,這也是求生的本能;此時,「邊緣系統」會出現恐懼、害怕、憤怒或焦慮等負面情緒。但理性或客觀的思考在此刻困難發揮功效,因過量的訊息,導致「大腦皮層」無法進行縝密處理,自然也會使處於緊張狀態的兒童缺乏判斷外在現實的能力,反而被負向情感控制,出現攻擊、防衛或退縮的行動,以保全自己。
傷痕會被身體記住
這些因暴力而生的緊繃狀態,會被記憶在身體裡,甚至能從一個人的姿勢中看到端倪,例如臉部線條總是繃緊、雙手時常握拳、容易受到驚嚇、背部弓緊無法放鬆…等,就像有個力量從頭頂往下重壓所形成的肢體語言。
甚至有些孩子為了自我保護,他會認同暴力才能解決困境,於是變得情緒容易受到刺激而激發高攻擊性,一有風吹草動便進入備戰狀態。
預防家庭暴力的重要性
「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如果暴力是來自日常居住的家庭,孩子便會對大人應保護還是傷害自己產生混淆,進而對照顧者或周圍的成人難以信任及產生安全感,無法學到處理衝突與問題的正確方法。
長期下來,為生存須將注意力放在辨認危險,致使學業困難學習,專注力無法集中,缺乏安全感且極度焦慮,顯著的問題則可能是失眠、容易做惡夢、遺尿;拉肚子等。
結語
被成熟的大人照顧並從中獲得滿足,是成長的必要需求,也是未來有能力獨立面對挫折的前提。因此,為使兒少能有健全的長大空間,暴力的效應須被正視,也應被嚴正地預防與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