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萱才剛學會走路不久,在家總是靜不下來,幾乎沒有一樣玩具能夠玩超過五分鐘的,讓總是跟在她身後的大人跟得好累呀!類似的情況在戶外或者是在餐廳也經常上演。例如萱萱在等待上餐的時候,一定要把整個餐桌上的東西都摸過了一遍,儘管大人在一旁不斷地提醒她:要小心、不要把盤子弄掉了、會破掉之類的,她也好似沒在聽一般依然故我,所以往往這一頓飯吃下來弄得大人心驚膽顫,萱萱吃的也不多,大人也只得快快吃完快快離開,幾次下來,爸媽也開始刻意減少帶萱萱出門的次數了……。

 

        人家都說應該鼓勵孩子多探索,但是萱萱這麼好動,身為爸媽一方面擔心她受傷,一方面也擔心在外面影響到別人,真的好為難,到底該怎麼辦呢?

 

身為爸媽,我們一方面想鼓勵孩子透過探索來學習,一方面還得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還要擔心他人的看法,真的需要考量好多。然而爸媽會有這樣的糾結代表著你們試圖想要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顧慮到其他人,這樣的態度其實是很值得鼓勵的,常言道:身教、言教,不論在什麼年紀,孩子都隨時在學習與模仿大人的態度和行為,因此當爸媽在保護孩子的時候,我們其實也是在向孩子傳達了「我很在意妳」的訊息,當我們在餐廳提醒孩子的行為時,也同時是在向孩子傳達了「留意他人的反應、不造成他人困擾」,立意良善但孩子往往卻不見得領情,那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夠讓爸媽的訊息能夠更有效地傳達給孩子並且改變行為呢?我們試著從孩子的發展、氣質和行為來做討論。

 

1.     一到兩歲的孩子發展:

一歲之後孩子的能力開始有了明顯的進展,像是走路、說話、肢體的運用等,孩子開始較能夠運用自己的身體,也能夠開始試著用語言及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就是這個時候,孩子會很積極地想要去「獨自」探索他眼前的世界,因為這也是第一次他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去達到自己的渴望,例如:靠自己走到電視前面去按開關、自己去把櫃子的門打開、自己去拿桌上的杯子…等。因此我們常常會覺得這個年紀的孩子似乎停不下來似的,無法專注在同一件事情上,然而這樣的探索行為通常只會持續一段時間,也就是大概在孩子兩歲之前,在學會走路一段時間之後,孩子也充分的探索過身旁熟悉的事物了之後,我們會發現孩子會逐漸慢下來,開始能夠專注在一些他有興趣的事物上。在這個階段,爸媽真的必須得多留意居家物品的擺設是否安全,盡量提供給孩子安全可隨意探索的環境,這個時期適度的放手鼓勵孩子去探索,也能夠幫助孩子奠定相信自己的能力,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有自信。

 

2.     因應孩子的氣質做行為引導:

每位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天生氣質,有的孩子內向害羞,有的孩子活潑外放,有的像爸爸、有的像媽媽,若能夠考量到孩子的天生氣質,爸媽就能夠在引導孩子的行為上更為得心應手。一位內向害羞的孩子通常在探索的速度與範圍上會比一般的孩子還要慢/小,爸媽在陪伴上也就比較不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但相對的會需要多花時間在鼓勵和示範孩子探索的方式。拿故事中活潑外放的萱萱來說,除了需要注意安全之外,有幾點爸媽在家中和外出可以試著調整:

(1)   減少家中可見的玩具數量,能夠降低孩子接收到刺激(看到玩具)就必須反應(衝過去摸幾下)的次數,一段時間再替換玩具的種類。

(2)   外出前先「預告」,能夠降低孩子因為非預期的刺激而太過興奮的機會。例如:告訴孩子待會要去餐廳吃飯,餐廳有桌子、椅子,桌上可能會放有盤子、碗,餐廳裡面還會有其他不認識的人…等,至於預告的內容要包含哪些?要多詳細?都能夠依照孩子的狀況做調整,甚至也能夠在餐廳外帶著孩子看向裡面,一邊介紹。

(3)   清楚明確的告知孩子「如何做」而非「不要做」更有效。例如在餐廳時孩子拿杯子起來敲,以往我們可能會習慣跟孩子說:「不要敲、很吵、會破掉」,但更有效的做法是跟孩子說:「杯子給我、把杯子放下來、把湯匙放進杯子裡」,或者為了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爸媽也能夠陪著孩子玩較安全可接受的探索遊戲,像是拿杯子起來喝水、發出喝水的聲音、發杯子給每一個人、輕輕地乾杯等等。

 

孩子有其天生的氣質,爸媽也有,在考量與尊重孩子氣質的同時,也不忘照顧自己,讓自己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也不委曲,教養孩子的過程也會越來越順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