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愛還不夠?「婚姻殺手」到底是什麼?

除了上述所提到愛情元素,讓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願意共伴一生,更多的是面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工作、孩子等等,生活軌跡應有高密度的重疊與相似性,當然就會有很多的溝通機會;若是雙方可以有效的溝通、討論、了解彼此的想法,這些點點滴滴的問題都可能讓彼此更為靠近、穩固婚姻(愛情)關係;但很多夫妻在溝通時卻是不斷消磨愛意、侵蝕關係,這些無效的對話讓如同滴水穿石,小小的問題累積成離婚的導火線。

美國華盛頓大學婚姻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在研究中發現,伴侶或婚姻關係有四大因素會不利於關係發展,甚至可以以此來預測離婚機率。戈特曼教授引用聖經《啟示錄》中的末日四騎士(4 Horsemen,征服、戰爭、饑荒、死亡)來比喻這四項破壞婚姻的因素,分別為批評(Criticism)、鄙視(Contempt)、防衛(Defensiveness)、拒絕回應(Stonewalling)。

批評是對人格提出負向的評論,這與對事件的抱怨是不同的,如同故事中意芳對翔宏說「無法擔任好爸爸的角色」、「很自私只想自己放鬆」,這種針對個人特質或人格的負向說法,常會是引發爭吵的起火點。

鄙視是對一種貶低對方、輕視、不尊重的態度,如翔宏嫌棄意芳的「家務事、認為自己在賺錢比較辛苦」等,都會比批評更為傷害關係,表示婚姻關係陷入困境,更是預測離婚的主要元素,

防衛是一種感受到被攻擊時,自然會產生「保護自我」的反應,會把自己定位(或塑造)成受害者的姿態,覺得是被冤枉、抹黑、不公平的,因此會找許多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如同意芳就覺得翔宏不再關心自己、只會攻擊跟責罵她,以致於產生很多不開心的感覺。

拒絕回應則是將關係築起高牆,雙方無法溝通、見面、漠不關心、不理會等,不論如何溝通都像是對著高牆,只會無聲的回答、沉默以對、冷眼旁觀,讓人對這段關係感到更加的失望與挫折。

以上這四種因素,若是不斷在關係中出現,那就離婚姻破滅不遠了…如果雙方願意接受伴侶/婚姻諮商,那就表示雙方還有意願為這段婚姻做些嘗試,這樣的內在動力會是很重要的原因。

 

 

♥伴侶/婚姻諮商可以為我們做些什麼?

很多時候,伴侶或夫妻來至診間,常會見到一方總是不斷指責另一方,並且希望心理師是一位「公正、公平」的角色,期待自己是可以受到心理師的認可或是同盟,來證明自己才是對的或是自己才是受害者…

其實心理師的角色,是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所以較盡量能開放、包容、接納、不帶評論的去理解當事人,因此在諮商室中也不會選擇某一邊,而是協助雙方看到自己的狀態、對感情或對方的期待,並且反映出所看到的此時此刻,引導當事人看到彼此的差異,進而能覺察到問題,才能提醒自己停止無效的溝通或行為,減少彼此距離越拉越遠的狀況。

心理師除了引導雙方看到問題外,更會指出這些衝突背後的深層情緒,因次這些脆弱情緒是比較難自我覺察,或是與對方坦承的,因此心理師在晤談中就是協助彼此了解深層情緒,嘗試在理解、接納後重新營造新的情緒互動,讓雙方可以有良性的情感連結。

當彼此可以站在陪伴的角度時,同理心就會開始啟動,可以感受到內在的需求,而不會被表相的問題所影響;而在這樣的陪伴下,脆弱情緒可以獲得連結,親密關係重新建立,安全感及信任感才會逐漸提昇

伴侶/婚姻諮商必須是雙方都有意願,在過程中才能逐漸將眼光投向相同的方向,並非是一昧的指責對方;當可以在關係中努力同一個方向,心理師就會與當事人一同討論合適的目標,並共同擬定嘗試的計畫或方法,鼓勵能在生活中練習並彼此正向回饋。相信翔宏及意芳只要願意嘗試諮商,離婚就不會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推薦書籍《原來,婚姻可以不靠忍耐來維持:情緒取向伴侶治療的挑戰與承諾》、《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薛六童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