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您好,感謝您的來信!
相信您跟先生溝通完之後,內心一定相當挫折與無助,真是辛苦你了!
有時候我們遇到問題時,會試著跟身邊的人表達及求助,並渴望對方能夠理解我們的問題及困境,能夠接納我們的情緒及負向感受,能夠陪伴我們去面對及解決問題,並支持我們的決定;然而,很多時候卻事與願違,身邊的人不見得能站在我們的角度去思考,他們很容易會堅持己見,並把他們舊有的想法套在我們身上,我們可能會因此遭到批評、被否定,甚至感受到「這一切好像都是我的錯」,而變得更挫折。
通常,我們會如此挫折與無助,是因為我們對對方「有所期待」,在把內心的問題說出來之前,我們可能會渴望對方理解我們的狀態和需要,但當得到的回覆跟自己原本想的不一樣時,反而會感到更難過與受挫。
因此,在把內心的問題說出來之前,需要先「評估對方是否是一個適合傾訴的對象」?也就是你相信對方能夠接納自己的意見,能客觀地討論問題,而不會讓自己再次受傷。
再來,當對方的回覆並非我們理想的答案時,可以練習去思考「對方為什麼要這樣說?」例如,對方可能是一個理性思考、問題解決個性的人,因此對於我們提出來的困擾,傾向很理性分析,告訴我們是非對錯,反倒要求我們去調適與改變,但這並非是他刻意否定我們,而是這是他過去以來的習慣。
最後,「再找到一個能夠傾訴及陪伴你解決問題的對象」
我相信您現在一定很無助與不知所措,可以先想想身邊還有誰可以討論當前的問題?你可以鼓起勇氣再向他說一次你遇到的困擾。
很多人在找不到合適對象可以訴說的時候,會選擇「安排心理諮商」
心理師會成為客觀與理想的對象,以不評斷、同理的方式去理解你的困境,陪著你一起去思考當前的問題,盡可能站在你的角度去討論問題的核心,協助你解決所有心裡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