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您好,謝謝您願意和我們分享孩子的情況。

許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在說完一句話後,會悄悄地「再說一次」——但這次沒有聲音,只是嘴型在動,像是在默念,或像是對自己說話;當家長詢問原因時,孩子往往說不上來,甚至不覺得自己有這個行為。

這種情況,讓許多家長感到困惑甚至擔心:這是語言發展問題嗎?還是某種心理困擾的表現?

關於這種情況,在兒童發展中並非罕見。

 

以下為可能的原因?
語言思考與內在對話的自然過程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敏感,會透過「重複」來強化記憶或檢查語句是否表達清楚,這類內在對話或默念,有助於組織思緒,是發展自我調節的過程之一。

神經發展特質的表現
在自閉症光譜、亞斯伯格特質、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ADHD)等神經多樣性孩童中,可能會出現「自我刺激」或「延遲仿說」的語言行為;然而這不一定代表病態,而是孩子處理語言或情緒的方式之一。

焦慮或壓力下的自我安撫機制
當孩子緊張、需要確認自己是否「說對了」,會透過重複的方式讓自己安心,這是一種自我安撫行為。

習慣性動作,未必有意識
若孩子自幼就出現這樣的行為,也可能只是語言習慣的一部分,就像有些人會輕聲唸書或邊說邊回想;或類似於揉眼睛或摸頭髮,孩子在不自覺中形成。

 

由於孩子沒有自覺,且這行為持續了一段時間,建議您可以觀察這個行為發生的頻率、情境,以及是否伴隨其他狀況(例如:特定情境下才出現、情緒波動等),並且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觀察而非立即制止
如果這個行為沒有影響到孩子的生活、人際互動或學習表現,可以先保持觀察,不必急著糾正或質疑。

避免放大或責備
問孩子「你為什麼要這樣說?」可能讓他困惑或感到羞愧,建議改為溫和提問:「你是在回想剛剛說的話嗎?」有助孩子建立自我覺察。

注意是否伴隨其他困擾
若孩子同時有明顯的社交困難、情緒困擾、強迫動作或學習障礙,建議諮詢兒童專長的心理師或兒童心智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支持孩子表達自己
協助孩子建立更清楚的自我表達方式,例如說「我在想剛剛那句話對不對」,能幫助他將內在思考轉為外在語言。


      孩子在語言表達後出現「無聲重複」的行為,有時只是語言發展中的一種調節方式,也可能是特質性表現或壓力反應的自然產物。只要這個行為未造成困擾或功能受損,大多無需過度擔心。身為家長,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的表達風格,並給予尊重與支持;若有更多疑慮,也可以到醫療院所尋求專業協助,找到您和孩子最合適的建議與療育。

 

劉又綺  臨床心理師 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