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欣是位20多歲的上班族,到門診就診的原因是每到週日晚上就會感到嚴重焦慮,甚至會坐立難安及失眠。隔天週一情緒特別低落提不起勁,反應會慢半拍,上班時忍不住一直打呵欠,影響到工作效率,週二到週五症狀會逐漸緩解,但過了週休二日後又重複一樣的循環,讓她懷疑自己是否有星期一症候群而感到困擾。
「星期一症後群」是指人們在週一感到情緒低落、疲倦或沒有精神的現象,這個疾病名稱始於1860年的工業革命時代,常見發生在學生,上班族等,原因可能是因為週末放鬆後重新開始工作,或者對於即將面對一整週的工作壓力感到焦慮,因為好不容易過完週末兩天假期,又要重新面對工作,讓人特別難以適應,有時也會在生理上出現健忘、疲倦、懶惰、胸悶、頭暈、腹脹食慾不振、全身痠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正常去上班或上課。
為什麼會有星期一症候群?主要的因素有下列幾項:
1. 反差感: 週末的悠閒自在和放鬆感,讓人難以適應週一的工作和學習壓力
2. 壓力累積: 先前已經累積了許多負面情緒,在回歸工作崗位上的時間點一次性爆發
3. 週末過度放縱: 週末睡覺整天、追劇整天,感覺假日沒有做真正想做的事,週一更是充滿懊惱
4. 不規律的作息: 週末夜晚熬夜或是過度飲酒等原因,導致身體和精神上的不適感
那要如何避免或調適星期一症候群呢?以下提供幾項建議可以試試:
1.調整週末作息:很多人在放假時把玩樂的時間排滿,卻沒有規劃收心的時間,所以如果在週末安排活動,要注意週日晚上不要熬夜,並且晚餐盡量不要喝酒,好好安排收心操,才能準備好面對週一的工作。
2.攝取適當的營養,尤其是早餐:早餐可考慮多攝取低糖分、低脂肪、高蛋白質的飲食,因蛋白質可增加正腎上腺素的分泌,使人精神集中,讓我們工作更有效率。然而吃過多油膩食物,血液中的血脂會因而增高,使血液流速變慢,血液中的氧氣下降,大腦的氧氣供應不足,進而使人感覺疲倦無力、頭昏腦脹。
3.多曬太陽以及多運動:大家可經由早上起床曬太陽約一小時,讓褪黑激素提前分泌,使睡眠時間提早,隔日就能早起,減少週一症候群現象。另外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讓我們有良好的精神和體力,也能比較好適度的調適壓力,能應付一週工作的辛勞。
4.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創造一個舒適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像是增加一些綠色植物、舒服的燈光,或挑選喜歡的音樂,或使用新的辦公文具等,為即將到來的一週增添新鮮感。
一般來說如果這些生理、心理的症狀只有維持到週一,到了週二、週三時感覺好多了,才會被認為是「星期一症後群」。但如果情緒低落的現象一直持續到週三之後,甚至是假期後的連續兩週以上都不見緩解時,那就可能真的有憂鬱症狀了,建議有這類的情形時務必要盡快找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進一步評估,才能及早治療早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