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中,手足之間的互動可說是日常生活的一大挑戰。前一秒可能還在一起玩得開心,下一秒卻因為一件小事起了衝突,甚至演變成肢體衝突。許多家長笑說自己每天都像是在當法官,甚至有人會翻出家裡的監視器「重播現場」,好釐清到底是誰先出手。但就算這樣審視,最後仍常讓孩子覺得「爸媽偏心」「不公平」,反而更激化彼此的不滿。
相信很多家長對這些場景不陌生:
「媽媽,哥哥拿走我的玩具!這是我先拿的!」
「這是我的生日禮物,本來就是我的!」
「你昨天玩我的,今天就換我玩你的啦!」
「那是昨天的事,今天重新選了啦!」
「你玩太久了,換我了啦!」
「妳不要去跟媽媽講,不准說!」
這些爭執可能讓父母瞬間頭痛,有時候還會忍不住指責動手的那一方:「你怎麼可以這樣?不准打人!」但仔細觀察會發現,許多時候「出手」的那位反而哭得更慘,因為他的情緒沒有被理解,內心其實也覺得委屈與挫敗。
身為心理師,在實務工作中我經常遇到家長詢問:「手足衝突到底該不該介入?要不要判對錯?」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養議題。特別是在我接觸「正向教養」理論之後,更加理解到,與其當個權威判官,不如將這些衝突視為孩子學習社交與情緒調節的「實戰課堂」。以下是幾個實用的觀點,提供給家長參考:
一、犯錯是孩子學習的機會
手足衝突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互動的過程。雖然過程混亂,但其實正是孩子練習的重要時機。他們在爭執中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理解他人的觀點、協商解決衝突。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對方的意圖、練習用語言表達,而非靠情緒爆發。比如「你很想玩,但可以怎麼說?」或「如果你用搶的,對方會怎麼想?」
從這個角度來看,家中有兄弟姊妹的孩子,其實擁有非常寶貴的學習場域。若能適當介入與引導,孩子將在日後面對同儕關係時,更能有彈性與自我調節能力。
二、接住孩子背後的情緒,而非只看表面行為
很多時候,孩子表面上是「生氣」「暴衝」,但背後其實藏著更多情緒:委屈、不被重視、嫉妒、孤單……這些情緒若能被看見,孩子比較能從防衛狀態中緩和下來,更容易接受引導與溝通。
家長可以先用簡單的語句回應情緒:「你現在好生氣,因為你覺得不公平,對嗎?」或者「你是不是很希望也有一樣的東西?」這樣的接納,比說理或糾正更有力量,也更容易讓孩子願意開口談。
三、父母不急著當判官,而是當「轉播員」與「陪伴者」
當手足發生衝突時,第一時間家長不必急著判定誰對誰錯,否則常會讓其中一方感到不被支持。我們可以試著做「轉播員」:協助雙方表達、釐清狀況與感受,例如:
「哥哥說這是他的生日禮物,很珍惜這個玩具;弟弟說他也很想玩,希望輪到自己。」
這樣的描述讓孩子感覺到「我的想法被聽見了」,自然比較容易冷靜下來。等情緒穩定後,孩子才有能力參與解決問題。
當孩子處於情緒高峰(例如憤怒值達 8~10 分,滿分為 10 分)時,他們的大腦無法進行理性思考,這時候「溝通」往往無效。我們可以採取冷靜策略,例如:
- 提議先到自己的房間安靜一下
- 分開待在不同空間
- 一起回到父母身邊,透過撫摸或抱抱緩和情緒
對學齡前孩子來說,有時候讓他們趴在父母腳邊輕拍背部,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情緒安撫方式。
四、家長的穩定,是處理衝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