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一種很古老的情緒,它跟憤怒在演化上,對於物種生存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在面臨威脅時,可以做出「戰或逃」的反應來消除躲避威脅,控制這種情緒大腦有兩個控制的中樞,一個對威脅事物直接做出恐懼反應是位於杏仁核,另一個間接需要經過思考後的恐懼反應是位於大腦皮質。

舉例來說,譬如半夜我們睡在床上,突然一陣地動天搖,我們會從床上驚醒過來,產生強烈懼怕恐懼的感覺而從床上跳下來,這個從床上跳下來的直覺反應這就是來自杏仁核,後我們看到越搖越厲害,更大的恐懼馬上淹滿我們所有思緒叫我們要趕快奪門,而出這個經由判斷而造成的更大恐懼反應,就是經由大腦皮質的作用。

但是雖然恐懼這種情緒很重要,是種「生存必要的情緒」,但是有時候有些人把一般人並不會產生威脅的事物當成真正的威脅,而感覺威脅無所不在,那這樣就會對他們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困擾了。

恐懼產生的原因,是來自對於某些災難性結局的躲避,這些可能真實存在也可能僅是存於想像之中,但不管如何,這些思考模式的產生,通常是來自於制約的作用,它就像是巴伐洛芙的狗在鈴聲跟食物配對後,他們聽到鈴聲不需給予食物狗就流口水,我們通常是來自於人生早期譬如父母家人的教育或者是經歷某些不良經驗後,就會觸動畏懼症的發生。

像是小時候聽長輩說晚上不能跑出去玩不然會被鬼抓走,這樣一直聽一直聽那我們就會因此而害怕黑夜同時相信並且害怕這世間上有鬼。又或者小時候曾經差點溺水,長大後見到有水的環境就會產生恐懼。

譬如以前曾經有個患者,就是因為在小學時候有一次上游泳課,他看到隔壁男同學的腳趾頭縫中間有黑黑的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結果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蟑螂,那次她的驚聲尖叫把全班都嚇成了一鍋粥,造成了對伍的整個大混亂,由於這次的經驗讓他非常驚恐又困窘,造成他相當大的陰影,因此之後他開始害怕看別人的腳趾頭,產生了對於腳趾頭的畏懼症。

另外像是「恐慌症」,廣義上也是一種強烈的焦慮經驗,病人會反覆經歷到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短時間內出現心跳加快、胸悶、發抖等情況,甚至會覺得快瘋掉、快死掉的恐怖經驗,這些都非常可能現存壓力﹑甚至是與童年早期創傷經驗有所關聯。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可以經由心理治療來了解與修通這些恐慌﹑畏懼與焦慮情緒的來源。

許多恐懼想法雖然只出現在想像中,但卻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產生極為巨大的破壞力,大腦建構理念想法,也經常產生偏見﹔透過思考我們可以改變思想﹑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與活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團體治療、行為治療、肌肉放鬆訓練,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緩解這些妨礙現實生活正常進行的強烈負面想像,只要肯下定決心去做,相信這些負面思考都是可以消除都是可以達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