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老年憂鬱症
吳穠楷醫師
許媽媽退休之後,生活過得充實,喜歡和朋友爬山、旅遊。但自從2個月前眼睛開刀後,整個人變了。常常抱怨頭暈、四肢無力、身體到處痛、吃不下,覺得自己身體不好,沒去爬山了,只待在家沒事做,很少出門。家人觀察,會唉聲嘆氣,反應沒那麼靈光,說自己什麼都記不住。
一開始,家人擔心她身體出問題,健康檢查抽血結果都正常。也擔心是不是失智症,想帶她去進一步檢查,她卻說:「反正我也活不久了…」
其實,這些是老人憂鬱症的常見跡象。經過就醫,接受藥物治療及生活調整後。許媽媽慢慢動起來,開始回復出門運動了。
———————————
老人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的不同之處
憂鬱症的典型表現包括情緒低落、失去興趣、負面思考,相較之下,老人憂鬱症有許多表現不同之處,可能被忽略或誤解。
1. 老人憂鬱症不一定會表現出情緒低落,而常是以身體症狀為主。
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容易表達出情緒,特別是許多長輩不太習慣把情緒說出口,而常會說身體不舒服,例如:頭暈頭痛、胸悶、身體疼痛、無力、胃口差等。這些身體症狀常讓人聯想是身體疾病引起,但如果反覆檢查都找不到明顯病因,就要考慮是否與情緒,特別是憂鬱症有關。
2. 老人憂鬱症容易被誤認為「失智症」。
老人憂鬱症患者常會表現出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對外界反應遲鈍,這些症狀和失智症很相似。關鍵差異在於:
• 失智症中常見的阿茲海默氏症:病程緩慢,患者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在數年間持續緩慢退化。從初期的短期記憶缺損,慢慢進展到定向感缺失,認不得人,生活自理能力出問題。
• 老人憂鬱症:記憶力和注意力症狀表現類似失智症,因此又被稱作「假性失智」,但病程不同。症狀發生得比較快,可能是突然的變化。隨著憂鬱症獲得改善,認知功能通常可以跟著恢復,而非持續性的退化。
3. 老人憂鬱症常與生活的失落感或無用感相關。
許多老年人退休後,生活改變,失去重心,覺得自己失去了價值,尤其是:失去伴侶,更加孤單;子女忙碌,覺得自己是多餘的;身體退化,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獨立。漸漸覺得自己「沒用」、甚至活著沒有意義。
———————————
如何幫助老人家遠離憂鬱症?
面對家中長輩可能罹患老人憂鬱症,我們可以從以下方式來幫助他們:
1. 多陪伴與互動。老人最害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孤單。多給予陪伴與互動,讓他們知道自己身邊是有人關心的。
2. 鼓勵參加社交活動,讓生活更有意義。協助老人家重拾興趣,參加社交活動,鼓勵長輩多與他人聯絡。例如:社區大學、參與志工、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與親友聯繫。
3. 維持良好的作息和運動習慣。每天安排活動出門,培養運動習慣、曬太陽,可以幫助大腦分泌血清素減少憂鬱情緒。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