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 臨床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父母是全天下最偉大的工作。從嬰幼兒時期全天候的陪伴,到孩子稍有行動能力後,對父母的需求不減反增。這種永無止境的狀態,是許多父母共同的挑戰。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嬰兒在尚未建立「客體恆存」概念時,看不見的東西即等同於不存在,因此不會主動尋找。但一歲前的大多數孩子已理解客體恆存,當重要的東西或人從視線中消失時,他們會產生不確定性而開始「尋找」,確認對方是否會回來。對幼兒而言,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在這個發展關鍵期,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與父母分離,相信父母會回來,同時符合孩子發展需求,避免自己感到過度委屈呢?

 

  1.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在幼兒時期應該有很多家長都跟孩子玩過躲貓貓的遊戲,像是用手把臉遮起來,然後把手拿開突然出現在孩子的面前,這樣的遊戲其實可以幫助孩子去經驗到爸媽消失又出現的過程,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還是同樣可以利用這樣的遊戲方式讓孩子去體會到他們所愛之人的消失與再現,而且還可以再加上一點變化,例如像是把躲貓貓的場景放大到整個房間或甚至整個家,當孩子累積了很多這樣遊玩的經驗時,他會逐漸體會到大人的消失再出現是他可以接受的。

 

  1. 拓展孩子的生活經驗:

孩子在一歲以前的活動範圍以家庭為主,但在一歲之後由於認知能力和活動力的提升,孩子其實是有能力也有興趣去探索家庭以外的範圍的,因此爸媽可以嘗試帶著孩子到戶外活動,到公園不一定要溜滑梯,而是可以去觀察,有的孩子可能會對小花小草有興趣,那就陪著孩子去看看小花小草,鼓勵並允許孩子去進行自發性的探索,在父母的陪伴之下進行這樣的活動,除了能夠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之外,也能夠提升孩子向外探索的能力,而他也能夠逐漸學習到在接觸陌生人事物的時候他有觀察與探索的能力,同時也有父母的支持。

 

  1. 降低媽媽/爸爸的被剝奪感:

有時候,我們的孩子就是除了爸媽什麼都不要,但是父母的體力和心力也是有限的,當體力和心力耗盡的時候,任何人都有可能會做出衝動的行為,而對孩子咆哮。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知道,妳/你不孤單,妳/你已經做得夠好了,每一位家長現在對孩子的付出都是在為彼此累積愛的存款,有時候覺得累了,允許自己今天不存款,或者存少一點,又或者請隊友多存一點。當發現自己心力耗盡,不再要求自己生出額外的心力,承認自己是有極限的,用最小的心力陪伴孩子,或者尋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援,即使孩子還無法完全脫手,但至少兩個人一起陪伴孩子會比一個人陪伴孩子要不那麼孤單,不那麼耗能,媽媽/爸爸要能夠感覺安全,感覺到被支持,也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獲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