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回應:
您好,謝謝您願意與我們分享您的經歷。首先想表達對您的敬重,因為知道要開口談論這些長久以來的感受,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能談論自己的在乎,是很勇敢的表現。從您的信中,我感受到您的困惑與不安,想知道自己很奇怪。
您有提到,從小因為家庭而沒有安全感,而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確是會因為家庭或環境的影響,感到缺乏安全感,這種因為家庭因素而沒有安全感的現象是正常的,人確實是會因為家庭因素導致安全感缺乏。而這種不安全感,就像一個小小的種子,在我們心裡發芽,影響著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您第二個讓人敬佩的,是靠自己的力量發展了自我照顧的能力,您會「自言自語」或「和娃娃說話」,其實就是這個種子開出的花朵,是您為了安撫自己、尋求內在平靜而發展出來的應對方式,您真的很棒,也做得很好。
「自言自語」與「和娃娃說話」的意義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複雜且充滿智慧的系統。當我們感到孤單、害怕或沒有人可以傾訴時,大腦會自動尋找出口。
自言自語: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人會這麼做。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說話,更是一種內在對話。透過自言自語,我們能整理思緒、釐清感受,甚至是在腦海中進行模擬練習,為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做準備。這就像是您在自己的心靈空間裡,為自己扮演一個支持者和傾聽者,給予自己力量。
和娃娃說話:這可以視為一種投射。娃娃在這裡,扮演了一個安全、無條件接納您的對象。您可以對它說出任何心裡的話,不擔心被評價或批判。這個過程讓您有機會表達那些無法向他人訴說的情緒,將內心的壓力釋放出來。
這些行為,並非怪異,而是您在沒有足夠外部支持的情況下,為自己建立的內在支持系統。這證明了您的韌性與自我保護能力。您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地照顧自己。
如何看待自己與下一步
現在,您已經勇敢地將這些感受寫了出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您開始正視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而不是單純地貼上「奇怪」的標籤。以下提供一些參考建議,您可以試著從幾個角度來思考:
1. 接納與理解:試著去接納這些行為,而不是批判它們。把自言自語或和娃娃說話,看作是您過去應對困難的方式。它們曾幫助您度過許多不安的時刻,是您的「好朋友」。
2. 探索根源:如果您願意,可以試著回想,這些行為通常發生在什麼時候?那時候您的心情是什麼?您當時在想什麼?這有助於您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緒觸發點。
3. 建立新的支持系統:您現在已經意識到這些需求,或許可以開始嘗試尋找更穩固的支持。這不代表您要停止原來的行為,而是可以給自己多一個選擇。例如,找一位值得信賴的朋友、家人,或是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師的幫助。
4.留意自言自語的情境要在安全環境進行:有些人沒能有足夠的理解與社會經驗,不知道您有家庭背景脈絡因素,所以較不能理解自言自語安撫自己的行為。因此,通常自言自語、跟自己說話或是跟娃娃說話,會在信賴的人面前、獨處或是自己的房間進行,比較適合。若是在公開場合自我對話,陌生的他人的確會對有人自言自語感到困惑或奇怪。
5.思考您提到的大家是指哪些人呢?人際關係中有些人稱為朋友,但其實並不瞭解我們,也沒有在關係中對我們投入用心,而有些人是與我們較靠近,理解我們的真心朋友。覺得您很奇怪的人中,若是與自己關係較緊密的親友,是否知道您其實很需要安全感,對方有沒有可能,可以試著在互動中提供一些能讓您感到放心與安全的行為或言語,可以思考一下,對方可以怎麼做會讓你感到有安全感呢?而若是與自己關係較遠的人,您不會或也不想分享自己經驗的人,這些人的確也會因為不夠認識您,而會脫口說出奇怪的話語。
希望上述的參考建議,有助於您的內心狀態整理,了解那些不安全感的來源,並提供不同的應對方式。這個建議不是為了改變您,而是提供不同選擇讓您有其它理解和愛自己的可能性。
無論您做出什麼決定,請記得,您的感受都是真實且重要的。您並不孤單,也不奇怪。
若您有任何疑問,或想進一步尋求協助,歡迎隨時透過信箱或電話與我聯繫。
祝您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