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您好,謝謝您的來信。也感謝您願意分享對孩子的觀察與擔憂。

 

我能感受到,您是非常在意孩子的狀態,也許心中有些不安:這樣比較柔和、陰柔的氣質是不是「正常」?他若真的對同性有好感,未來會不會因此受傷、被排擠,甚至走得比別人辛苦?

 

這些擔心都很真實,也反映出您對孩子未來幸福的牽掛。許多家長在面對這樣的可能性時,心裡也會有很多複雜的感受,不只是擔心孩子,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不同的身分交織中長大的——性別、年齡、家庭文化、學校環境、社會觀念……這些元素共同形塑了孩子的樣貌。孩子比較溫柔、細膩,可能同時也代表他是個敏感、有創意、善於觀察他人情緒的人。

 

在心理諮商中,我們並不會把這樣的氣質當作需要「改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陪孩子一起理解自己、學會表達,也幫助家長看到:這個孩子在他整體的發展中,是不是快樂的?有沒有人際支持?他的自我形象是否健康?這些,才是我們關注的核心。

 

我們也理解,家長的擔憂常常來自於對現實社會的擔心。但值得欣慰的是,現在的社會氛圍比過去更包容,台灣已經有婚姻平權,也有越來越多元的性別樣貌出現在職場、媒體與學校中。孩子如果能在家中被接納與支持,更有可能發展出自信、穩定的人格,也更有力量面對外在世界。

 

不知道您讀完這封信的感受如何?

我相信,這一定不是一段容易的歷程,身為父母,面對未知與擔心,是很自然的反應。

 

如果您對信中提到的觀點仍有疑問,或對孩子的情況想進一步聊聊,真的非常歡迎您再與我們聯繫。我們很願意在您需要時,陪您多想一點、多說一點。

 

願我們都能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找到彼此理解與信任的節奏。

 

最後要祝您與您的孩子一切平安。

 

簡亦成 諮商心理師 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