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少年憂鬱,看起來不像「憂鬱」?

小瑜 16 歲,高二生。媽媽一坐下就說:「醫生,我女兒最近整個人變了。」

半年前,她還會和同學拍照、參加社團,即使課業壓力大,也會和朋友互相鼓勵。近兩個月,她變得不愛出門,假日常常待在房間滑手機,連攝影社也不去了。

「晚上熬到很晚才睡,早上叫不起來,還常喊頭痛、肚子痛,不想去上學。」媽媽的語氣裡有擔憂也有無奈。更讓她心驚的是,女兒變得敏感,容易落淚,甚至說過「反正我也不重要」。

在問診過程中,小瑜談到課業壓力和朋友的誤會,讓她感到孤立。除了睡眠和食慾改變,她也對平常感興趣的事失去了熱情。這些表現,很多人會以為只是「青春期情緒化」,但事實上可能是憂鬱症的訊號。

為什麼青少年的憂鬱表現不同?

青少年的大腦情緒調控區域還在發展中,就像一座還沒完工的城市,交通號誌還不穩定,所以情緒更容易「走錯路」。他們不一定用「難過」來表達,反而可能:

  • 小事就發火,甚至摔門離開
  • 一整天情緒像雲霄飛車
  • 作息顛倒,白天提不起勁
  • 吃東西的習慣突然改變
  • 常喊身體不舒服,但檢查沒異常

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徵兆

有些變化一開始看似小事,但累積起來就是警訊:

  • 原本喜歡的活動不參加了
  • 和朋友越來越少見面或聯絡
  • 功課變得拖延或敷衍
  • 在家不太說話、鎖著房門
  • 情緒激動、動不動就哭
  • 經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理由逃避

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兩週以上,值得和孩子聊聊,必要時安排評估。

為什麼需要提早處理?

青春期的憂鬱,不只影響眼前的成績或社交,更可能在日後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影響工作穩定與人際關係。

治療是漸進的過程

  • 藥物治療:需要時間發揮作用,通常要到兩個月左右才會感覺明顯好轉。
  • 心理治療:像是心靈的復健,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BT)、人際心理治療(IPT),能幫助孩子建立新的應對方式。
  • 情況好轉後,也要維持治療半年到一年,才不容易復發。

家長與老師可以怎麼幫忙?

  1. 主動關心:不是問「怎麼了?」而是說「我注意到你最近很累,我想聽你說說」。
  2. 減少批評:避免「你就是不努力」這類指責,改用「我在乎你怎麼了」。
  3. 安排健康作息:幫助孩子維持規律睡眠和飲食,減少長時間滑手機。
  4. 尋求專業:若孩子出現自傷或自殺的想法,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守護青少年的情緒健康

憂鬱在青少年身上,不一定是流淚或低落,更多時候是易怒、疏遠、身體抱怨。當這些變化持續超過兩週,就該主動了解並尋求幫助。情緒健康就像身體健康一樣,需要家人、老師和專業人員共同守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