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也是人,同樣也會生病,當醫師自己生病,甚至有危及生命可能,例如被告知確診是癌症時,會有什麼反應呢?
首先,焦慮是一定會有的情緒,而且焦慮往往不會只是心理上的不適感,更惱人的其實是各式各樣的生理症狀,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快要窒息、背脊發涼、冒冷汗等。可想而知,此時最痛苦的想法莫過於對健康惡化的擔心,可能還隱約藏著對死亡的恐懼,所以我可能會嘗試問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麼?乍聽之下好像是個有點愚蠢的問題,說穿了不就是「病痛」及「癌症」嗎?但其實,也只有透過這樣的自問自答,醫師才能利用以前在醫學院學到的理論知識,以客觀的角度,審視疾病存在這件事。換句話說,在面對重大疾病時,我們要先接受自己的焦慮,並對焦慮情緒及其帶來的生理症狀,投以應得的關注。
對於疾病的焦慮,其實是一種再自然也不過的心理反應,甚至在臨床工作中,醫師經常面對所謂「慮病症(hypochondriasis)」的病人,每當身體不適的感覺出現,病人就無法阻止自己開始想像,有一顆碩大的腫瘤正肆無忌憚地在身體裡生長、蔓延、擴散,即使一而再再而三的檢查,都顯示結果正常,卻還是無法阻止病人對疾病的焦慮。甚至,在焦慮持續存在的狀況下,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恐懼、煩惱、悲傷和難過等感覺,就算是具有一定醫療知識的醫師,可能也會因此感到絕望及無助,對以前喜歡的活動不感興趣,受困於低落、難過的情緒中,進而對日常生活各方面,舉凡睡眠、飲食、工作,都產生顯著影響,這就是焦慮引發憂鬱的經典畫面。
正因為你我在面對疾病時,都可能會焦慮和憂鬱,要如何擺脫這些與疾病有關的執念,享受健康的生活,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我們能接受自己的焦慮發作,調整某些對生老病死的執念,在病痛來襲時,就有更大的機會得以理解痛苦,克服恐懼,明白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健康,卻還是能夠與這個「不完全健康」的自我,或者說「不完美」的自我,找到新的相處模式,如以一來,在逐漸學會與病痛和平共處的過程中,幸福感也將更加長久。
受困於焦慮情緒中,像是戴著一個有色眼鏡,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當然也包括疾病—的方式,舉凡生活中讓我們感覺到壓力的各種事件,都會引發焦慮,當察覺自己狀態不好時,先告訴自己,此時此刻的這些不舒服,都是正常的,雖然一時好像無法控制或改善,但別急,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學習如何與焦慮相處,就像我們小時候學騎腳踏車,剛開始時跌倒是正常的,若感覺學不來或學得不順,記得直接向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諮詢,在專業協助、引導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焦慮應對策略,讓身體與心靈趨向平衡。